人造甜味劑可能不是安全的糖替代品——新研究表明癌癥風險增加
人造甜味劑可能不是安全的糖替代品。來源:Mathilde Touvier(CC-BY 4.0)
研究表明食用人造甜味劑與癌癥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
推薦閱讀:粉煤灰提取氧化物,如何確定氧化物的提取率和溶出率?
人造甜味劑可減少添加的糖含量和相應的卡路里,同時保持甜味。2022年 3 月 24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 (Inserm) 和巴黎北索邦大學的 Charlotte Debras 和 Mathilde Touvier 及其同事在PLOS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甜味劑與增加癌癥風險。
許多含有人造甜味劑的食品和飲料每天被數百萬人食用。然而,這些添加劑的安全性一直是爭論的主題。為了評估人造甜味劑的潛在致癌性,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 NutriNet-Santé 研究的 102,865 名法國成年人的數據。NutriNet-Santé 研究是由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小組 (EREN) 于 2009 年發起的一項正在進行的基于網絡的隊列研究。參與者自愿報名,并自行報告病史、社會人口學、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數據。研究人員從 24 小時飲食記錄中收集了有關人造甜味劑攝入量的數據。在隨訪期間收集癌癥診斷信息后,研究人員進行了統計分析,以調查人造甜味劑攝入量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聯。他們還調整了一系列變量,包括年齡、性別、教育、體育活動、吸煙、體重指數、身高、隨訪期間的體重增加、糖尿病、癌癥家族史,以及能量、酒精的基線攝入量、鈉、飽和脂肪酸、纖維、糖、全麥食品和乳制品。
研究人員發現,與非消費者相比,攝入大量人造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的參與者患整體癌癥的風險更高(風險比為 1.13,95% 置信區間為 1.03 至 1.25)。觀察到乳腺癌和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更高。
該研究有幾個重要的局限性;膳食攝入量是自我報告的。選擇偏見也可能是一個因素,因為參與者更有可能是女性,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并表現出健康意識的行為。該研究的觀察性質也意味著可能存在殘余混雜,不能排除反向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并闡明潛在的機制。
據作者稱,“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支持使用人造甜味劑作為食品或飲料中糖的安全替代品,并提供重要且新穎的信息來解決有關其潛在不利健康影響的爭議。雖然這些結果需要在其他大規模隊列和實驗研究闡明的潛在機制中得到復制,但它們為歐洲食品安全局和全球其他衛生機構正在進行的食品添加劑甜味劑重新評估提供了重要而新穎的見解。”
Debras 補充說:“NutriNet-Santé 隊列 (n=102,865) 的結果表明,全球許多食品和飲料品牌中發現的人造甜味劑可能與癌癥風險增加有關,這與幾項體內/體外實驗研究一致。這些發現為衛生機構重新評估這些食品添加劑提供了新的信息。”